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 
美锦能源探索固态储氢技术领域 多维度突破氢能商业化应用瓶颈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3-05-15 11:31:24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组织召开氢能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工作会议,全面总结氢能工作的进展成效,并结合目前氢能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的任务重点,为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资料图】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氢能被反复提及,作为终极清洁能源,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氢能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中披露的规划,截止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形成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5%,而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至少10%,可以减少7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将氢能纳入整个能源体系中,有助于改善我国的高碳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

而针对“我国氢能发展的目标是什么?现阶段最大的瓶颈痛点在哪里?氢能未来发展走向?市场上有哪些潜力型玩家?”等方面问题,我们来一探究竟。

氢气储运已成为氢能商业化应用亟待突破的“瓶颈”

近些年来,我国氢能产业在政策的扶持下,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同时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

目前制约氢能市场规模化应用存在的一个重点问题是成本相对过高。影响成本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储运环节是氢能商业化应用亟待突破的“瓶颈”。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氢能利用的经济性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关键之一是运氢环节如何降低成本。”

氢气的储存和运输不分家,前一步怎么储,决定后一步怎么运,从技术层面看,氢气的储运一共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方式。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高压气态长管拖车运输,优点是单体成本低,技术最成熟,但运输距离和载氢量是他的明显缺点,载氢量过低,导致总体成本大幅上浮,且存在高压特点,导致安全性不佳;液氢储运在航天航空领域一直比较流行,具有能量密度大、体积密度大、加注时间短等优点,但液化系统高能耗、储氢容器绝热要求高、技术难度大、一次性投入成本过高等缺点,阻碍了它的商业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预测,在氢能储运亟待降本增效的背景下,固态储氢依靠储存时间长、能大幅提高体积储氢密度同时保障氢气安全的特点,将成为我国未来氢气储运的发展方向。

飞驰科技领先行业开拓固态储氢领域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开展积极推动固态氢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一直处于这项技术研究发展的前沿,欧洲国家也在积极发展该技术。与国外相比,中国在固态氢能储存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凭借着近年来的不断创新和加强投入,目前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美锦能源作为国内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先锋企业,近年来对固态储氢领域不断投入科研力量,凭借强大的科研团队,实现了国内固态储氢技术的突破,同时凭借上-中-下游氢能全生命周期生态链优势,将固态储氢技术投放到市场应用,再通过市场反哺科研开发投入,形成良性闭环,不断迭代研发固态储氢技术,已成为国内该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在客运领域,美锦能源旗下飞驰科技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台固态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该款公交车采用低压合金储氢系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据悉,低压合金储氢系统能够解决目前氢燃料储存安全以及加氢站的审批难、征地难等问题,从而助力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

在货运领域,飞驰科技同样利用压合金储氢技术,研制并交付了4.5吨固态储氢燃料电池冷藏车。据悉,该车车厢容积达19.2m³,采用聚氨酯泡沫保温层,F类冷藏箱,制冷效果好、保温性能高,可满足生鲜、冷冻品等多种类型运输要求。

日本在氢能研发领域起步较早,早在1974年,日本就提出了“阳光计划”及“月光计划”,将氢能与燃料电池列入计划重点研发课题。作为日本氢能的领头企业,丰田1996年就推出了首款搭载固态储氢系统的燃料电池汽车,2001年其更新的一款固态储氢燃料电池车FCVH-2,行驶里程在当年就已高达300km。

而美锦能源作为国内氢能全产业链领先企业,虽已在固态储氢领域的研发和市场化上均取得了突破,但其仍没有停下科研的步伐。近年来,美锦能源与国内外多家头部企业在氢能产业技术领域达成了深度合作。相信多方强强联手,未来必定会给国内固态储氢技术带来新的迭代突破,以此形成灯塔效应,以点带面,在氢气储运全领域节节开花,突破氢能商业化“瓶颈”,营造高效能低成本的氢能产业商业环境。

届时氢能也将在诸多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从1到N,实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既定发展目标,助力我国双碳战略的达成。

举报/反馈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