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 
发现最美铁路|这个高铁站,有个“非遗集市”等你来逛摊_全球速看料
来源: 中工网      时间:2023-06-19 19:03:54

中工网记者 朱洁英

蟳蜅花围、提线木偶、安溪制茶……走进福建泉州火车站候车室,热闹的“非遗集市”令人目不暇接,游客们候车之余纷纷前来参观体验。


(资料图)

泉州素有“海丝名城”“世遗之城”之称,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多元,是闻名遐迩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当地文旅部门不断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与铁路部门携手走出了一条“高铁+非遗”的融合发展之路。“非遗”走进高铁站,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唤醒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簪花围”:蟳埔女鬓染香馥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蟳埔女亦称蟳埔阿姨,与惠安女、湄州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蟳埔女主要分布在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蟳埔女习俗包括生产、生活习俗、居住习俗与民间信仰。蟳埔女头饰俗称“簪花围”,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再以发髻为圆心,圈戴在脑后,整个头上所戴鲜花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

蟳埔女习俗非遗展位中,非遗传承人正给游客“簪花围”。中工网记者朱洁英 摄

“中国白”:德化瓷传承千年

(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德化为中国古代“三大瓷都”之一,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所产白瓷洁白如玉,透光度好,其捏塑工艺精巧纤秀、造型逼真,工艺美与材质美相融合,呈现出名窑气质,享有“中国白”“象牙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美称。2015年,德化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中国唯一的“世界陶瓷之都”称号。

“非遗集市”中,手艺人正在雪白的瓷器上专心绘制。 中工网记者朱洁英 摄

“线上戏”:提线木偶传古韵

(2006年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嘉礼,又名线戏。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是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古老珍稀的传统戏剧剧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

“非遗集市”中,手艺人正在展示提线木偶戏。 中工网记者朱洁英 摄

竹藤编:安溪手工技精湛

(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安溪竹藤编工艺有千余年历史,主要原料有毛竹、海南藤、龙须藤或本地山藤、猫儿藤和部分木料以及各色染色料、淳酸清油等。安溪竹藤编工艺为纯手工操作,技艺精湛,编织造型丰富多彩,编织工艺讲究精致、美观、耐用。

安溪竹藤编工艺有千余年历史,主要原料有毛竹、海南藤、龙须藤等。图为“非遗集市”中的手艺人正在精心编织。 中工网记者朱洁英 摄

安溪竹藤编工艺有千余年历史,主要原料有毛竹、海南藤、龙须藤等。图为“非遗集市”中的手艺人正在精心编织。 中工网记者朱洁英 摄

漆线雕:以线为笔琢龙凤

(2011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泉州漆线雕历史悠久,与泉州民间信仰、民俗风情及多元文化氛围紧密相连。雕艺人以线为笔,在不同胚体上,用盘、绕、堆、雕的技法,雕塑出各种人物及动物形象,尤以民间传统题材龙凤、麒麟、云水、山石、花卉等为多。

泉州漆线雕展位中,手艺人正在胚体上雕刻龙凤图,该技法雕塑出的各种人物及动物形象生动。 中工网记者朱洁英 摄

“乌金画”:惠安影雕是一绝

(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惠安石雕工艺源于中原文化,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惠安影雕被誉为“中华一绝”,是惠安石雕中最为出色的雕刻形式。该艺术形式用粗细不同的各种微型钢钎在1.5公分厚、磨得锃亮的乌金石板上,精心雕琢出各种题材的艺术作品。

惠安影雕非遗传承人在教授游客影雕技艺,通过让游客体验的方式传播非遗文化。 中工网记者 朱洁英 摄

惠安石雕工艺源于中原文化,有1000多年的历史。惠安影雕非遗传承人完成的作品。 中工网记者 朱洁英 摄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